快递物流之疫情“新局”
2020-04-22 来源: 互联网

4月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乃至全国范围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已过,武汉解封,各行各业也已陆续复工复产。而在2月份疫情严峻期间承受巨大考验、保障千家万户生活物品供应的快递物流企业,目前也正在大面积复工复产之中。根据国家邮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虽受疫情影响巨大,但今年以来快递物流行业的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仍然实现了双双增长。特别是在3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量完成59.8亿件,同比增长23%;业务收入完成669.1亿元,同比增长12.3%;日均业务量约1.93亿件,已超2019年的日均水平(1.74亿件/天),重回高位运行区间,并实现了增长的转负为正。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之后,可以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物流企业不再只是一个物资流通的渠道和载体,而是作为国家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已成为经济流通、社会流动、生活保障不可或缺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疫关键时期,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疑将对我国的快递物流企业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伴随着潜在发展机遇。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短期影响

业务层面——集中运输防控物资,物流业务下沉快消生鲜

原本2020年春节应如往年一样,各大电商平台的年货节轮番上阵、抓住时机有力促销,但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使口罩成了最抢手的年货,电商平台的百亿元补贴优惠也没有如期发挥作用,快递物流企业也将大部分运力、技术、人力等投入到医疗物资、捐赠物资、生活必需品的运输和寄递等方面,对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短期内带来持续抑制。预计到疫情解除后,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将有望拉动电商快递市场呈现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参考2003年SARS期间的市场表现,新冠肺炎疫情将明显提升消费者的网购意愿,电商品类有望下沉至此前渗透率较低的快消品和生鲜品,居家隔离等防疫措施也随之带来“最后一公里”无接触配送需求的爆发。

财务层面——中小物流企业账期拉长,延迟复工体力不支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25.3亿件,同比增长仅3.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34亿元,同比下降0.6%。很显然,这些数据都远比往年差。

从需求端看,居民支出水平下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将使社会总体需求降低,快递物流企业的业务量随之呈断崖式下跌,业务开展停滞不前;从供给端看,定期消毒、使用防疫设备等将减慢物流生产节奏,采取隔离、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降低了物流劳动效率,收入下降、成本上升,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鲜有进账,一些原本生存艰难的物流企业逐渐开始“体力不支”。而员工工资、仓库房租、运力购置、电费、油费、贷款等是必需的支出项,不少中小物流企业的账款周期或被拉长,面临停工亏、复工更亏的情况,本就利润较薄的中小物流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状况,在没有强大现金流的支撑下,或将面临生存危机。随着2020年初社会经济的减速,如果利润率持续下降,物流企业的债务违约率或将走高,面临的市场风险无疑也是巨大的。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3月份的业绩备受关注。数据显示,四家快递企业的业务量较疫情暴发的前两个月均有大幅上涨,尤其是“通达系”快递的业务量增速转负为正,已基本恢复正常服务能力。

运营层面——复工到岗难度加大,产能恢复成本升高

目前,各大快递物流企业一手抓疫情有效防控,一手抓科学有序复产。据统计,各大快递公司现已基本恢复网络运营。但恢复运营并不意味着产能完全修复,经过隔离观察期后快递小哥才能开展正常工作;具体到各区域的网点和加盟商,其开工情况受地区政策和员工返工影响依然较大,人员不足,运能难以大幅恢复。疫情之下,物流企业的用工难问题被扩大,不能辞退原有无法复工的员工,但为保障业务正常运营又得就近招募员工,用人成本升高。

安全层面——人员货物双重防疫,企业安全管理责任重大

快递物流企业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安全责任重大,属于劳动密集且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类型,存在货物和人员双重防疫方面的挑战,短期内对疫情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特殊时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快递从业人员必须首先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确保防控到位,这也是复工的前提;同时,快递企业必须严格制定相应的防疫制度和措施(比如成立防控小组,责任落实到人,准备充足的防疫物资等),落实到位,并积极向政府、向货主和货主的客户反馈,让上下游各环节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放心。

服务层面——服务时效有所延长,揽投效率无法保障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快递员工的返岗情况、各地交通运输状况、运能恢复情况成为影响各大主流快递企业全面恢复运营状态的主要因素。虽然中国邮政、顺丰速运、京东物流、苏宁物流、三通一达、百世快递、天天快递、宅急送等十余家快递企业在疫情中宣布正常运营,但顺丰、京东、三通一达等国内主要快递企业均表示快递服务时效将有所延长,无法保障时限,且在疫情期间,快递员不能直接送货上门等因素存在,在短期内将一定程度影响快递服务质量,并且由于各地复工政策不同,进入复工状态的快递物流企业是否能够收发快递,仍需客户咨询所在地的营业点。日前国家邮政局表示,4月份快递物流行业将全面走出疫情阴霾,随着武汉解封和快递物流业全网恢复运行,服务质量也随之逐渐向好。

发展机遇

无接触需求箭在弦上,末端配送改革一触即发

无接触需求产生。与送货上门、用户签收相比,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生活社区管制措施的升级,对于快件投递的无接触需求箭在弦上。所谓的“无接触”,其最大价值在于“无人化”或者“去快递员化”场景的大面积应用。

疫情防控期间,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渐渐适应和接受“送货到站”“投递到柜”的末端配送服务模式的转变,这对于“自取习惯”的普遍养成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无接触政策推动。疫情期间,国家邮政局下发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反复强调尽量避免快递员与收件人的直接接触,尽可能采用自取自寄、智能快递柜投递等模式,履行末端配送,疫情之后有望进行新一轮的政策推动。此外,智能快递柜在接受时间弹性、隐私保护及病毒防控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疫情之后或将迎来末端配送改革的市场教育期、过渡期和稳定期,有利于智能快递柜的进一步普及。

无接触配送升级。目前,智能快递柜远未到铺设量的天花板,投递覆盖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未来或存在三倍的提升空间。2019年市场存量智能快递柜40.6万组(丰巢占比超过60%,中邮速递易超过30%)。而目前的投递覆盖率仅不到14%,假设长期覆盖率有望达到40%以上,未来智能快递柜投入的空间数量可达百万级别。疫情之下,由于大众对卫生、安全方面的需求诞生,此前深陷盈利沼泽的智能快递柜或将随着一触即发的快递配送末端改革而迎来前所未有的转机,而末端投递的升级对快递物流企业“最后一公里”效率的提升、成本优化无不带来利好。这预示着快递企业末端配送模式的升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前景,为快递物流企业在末端服务网络搭建和布局带来特殊的发展机遇。总体来看,疫情期间,随着无接触配送服务方式逐步获得大众认可,快递行业的参与者势必将加快推进与智能快递柜、无人机、无人车等相关产业的合作创新,企业自我迭代升级将提速。

疫情催化生鲜电商发展,即时配送迎来新机遇生鲜电商需求井喷。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的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2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4%,庞大的生鲜电商市场持续被资本市场看好,但出于生鲜的传统线下购物习惯,其渗透率始终维持在3%~5%左右。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催化剂,生鲜电商需求迎来井喷,各大生鲜电商一时供不应求,由此生鲜电商也彻底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京东生鲜配送到家业务相对节前环比增长370%,叮咚买菜农历大年三十的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过30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达到了春节节前单量的2~3倍;自疫情防控开始,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疫情在催化线上生鲜电商交易额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将企业的视角向线下即时配送领域拉近。

即时物流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物流配送体系的日趋完善,众包物流已成为对传统物流的有益补充,即时配送满足生鲜、餐饮等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品类,带来商品流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渠道下沉、品类扩充。目前,布局即时配送市场的物流企业主要有四类:一是源于外卖模式的即时配送,如饿了么的蜂鸟配送、美团的美团专送、京东到家的新达达;二是以点我达、闪送、UU 跑腿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三是传统物流企业旗下的,包括顺丰的即刻送、圆通的计时达、韵达的云递配等;四是以苏宁、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出的服务。从市场格局看,蜂鸟、美团和达达分别占有市场份额的 30.2%、24.1%和 23.9%。2018年,我国即时物流行业订单量为134.4亿单,同比增长45.2%,预计未来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从用户量看,2019年我国即时配送的用户规模突破4亿人,2020年或将增长至4.82亿人。预计疫情过后,消费者生鲜购物习惯有望从农贸市场向生鲜电商加速转变。而长期来看,即时配送企业将随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启示与展望

快递物流企业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央的领导和号召之下,以中国邮政、顺丰、京东、中通等为首的主要快递物流企业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口碑,彰显了行业担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一线的物资短缺的压力,但在任意突发情况下都能承担紧急相关使命的快递物流企业依旧稀缺。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国快递物流企业已暴露出突发应急机制不到位、应急能力和储备有限、消化风险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疫情之后,快递物流企业应着手评估当前业务领域的机会与风险,具备前瞻意识,周密规划和制定未来1~3年的重点业务方向及策略,增强对内部运营及风险管控的能力。

快递物流企业应提高供应链服务能力,提供可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运输、配送、跨境、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极强的竞争力,也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总的来看,具备全环节供应链服务能力的企业依旧稀缺。这种全环节供应链服务能力表现在无论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到仓服务、仓配服务、逆向服务等一站式全链条解决方案,还是在应对突发物流需求时,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全链条都能快速提出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相对于点到点的运输,疫情之下,供应链物流涉及物资产能、库存、调拨、分配,更加考验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统筹能力,这是一般中小物流企业甚至加盟型物流企业都难以实现的事情。因此,能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将物资数据和信息以数字化形式整合并由供应链平台统一管理,将成为未来物流企业抗击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快递物流企业应加快推进科技赋能,部署建设数字化物流场景。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后续,都会对相应的产业提出升级要求。在本次疫情中,物流行业虽然发挥出较为及时、稳定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这也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科技赋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疫情过后,物流企业应考虑按照应急物流的高要求来设计、部署数字化物流场景。疫情期间,基于无人化、少人化的物流场景需求增多,与此相匹配的智能物流技术的需求也会增多,对于智能物流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可靠性也提出更高要求。每一个环节,数字化物流技术都不可或缺,快递物流企业应加强精细管理,做好供需匹配,提前部署、筹划物流科技版图,提高运营效率,利用科技赋能最大化节约成本。

在这次疫情中,无论是海外物资运输、清关,还是全国范围物资的驰援调配乃至同城配送,都离不开快递物流企业的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已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强后盾。同时,疫情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快递物流行业转型的步伐。对于快递物流企业而言,这次疫情是对企业生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也驱使企业积极考虑和布局未来——疫情期间考验的是企业的资源调度能力和应急组织能力;疫情过后考验的是企业的自救速度和持续运营能力。长远来看,消费者对快递物流的需求和要求会更高,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输服务仍将是快递物流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机遇与挑战并存。

疫情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期望快递物流企业做好自我防护、共度时艰——短期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损失;中长期吸取教训、补足短板;疫情彻底过后,物流业必将重振。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